我的英语学习经验 - 完整版

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以前我认为只要能读懂技术文档,看懂技术书籍就行。后来随着整个中文互联网内容质量逐渐走低,即使在没有那堵墙的 twitter 中文圈内容质量依然很糟。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这个时代你如果想在互联网生存得更好,英语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坎。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尽量避免读英文文章,即使经常使用 Google 也是搜索中文的内容居多。后来我进入了 ruby on rails 这个开发生态,它本身在国内很冷门,社区相关中文资料非常稀少。当时我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看英文,去 stack overflow “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以后,我发现再也回不去使用中文搜索技术问题的状态了。当时我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许多问题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档很快找到解决方法。但好多年过去后,我的水平依然停留在只能读英文技术文章的水准上。读一些 New York Times 这类报纸和一些我想读的书籍依然非常吃力。去年年中我打算把我的工作远程化,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文学到能自如运用的程度,这里分享一些我这将近一年来的一些学习经验。

学习任何事物通过他人和前辈的经验是非常靠谱的方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这里隐含了一个巨大的坑,如何判断给你经验和建议的人是否靠谱?客观上来说很多经验在没有经过自己检验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说它是有用,更别提这些经验是否适合我们自己。当你去网上搜索答案,资料,建议的时候,首先应该要判断分享经验的人是否靠谱。我这里举一个例子,你去知乎上搜索英语学习相关的话题,无数人都在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但他们的英语水平真的配得上“成功”这个水准吗?很多所谓的大 V,常年分享英语学习经验,在各种书籍评论里留下他们的“辉煌历程”,但实际上他们真实的英文水平如何呢?我这里有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大家不妨一试,就是判断这个人平常是否写过英文文章或者做过相关的英文作品(为了自证清白,大家可以看我的 blog:www.leyafo.com)。不要在意他们考证的分数有多高,要知道我们学习英语这么多年,大家一直都在各种考试中过来的,遇到需要使用的场景时,几乎所有人都傻眼了。

英语这门技能比较坑的地方是考试和具体应用脱节非常严重。尤其是国内的考试,那些人为增加的复杂度根本没必要也很难用的上。当你真正去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需要的储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学英语其实一个字就够了:“用”。这适合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比用更好的学习方式了。但这个问题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越“用”越好呢?我自己本人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我经常读,能看英文技术书籍,但时常感觉自己的英文水平还差那么一点点,没法做到越用越好。所以除了用以外,我们更要关心的是怎么为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训练,越用越好。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只能读懂自己领域相关英文的水平。

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目标,其实离英语做为第二语言的我们非常遥远。比如听说读写流利,这是个非常高的目标,任何人都需要长达数年且靠谱的训练,我没有见过有能在短时间搞定这个问题的例外。这一步我现在也没做到,也是我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把要求放低一点,把这个目标拆解到自己可以马上行动起来的程度,那么可以拆解如下:
能流利的听说读写
能正确的听说读写
能简单的听说读写
能无痛苦的听说读写
能通过工具辅助读写
能说
能读

这里我把读放在最后面是因为它最容易开始训练,只要你把你工作相关的英语用起来,拿个词典,大部分人不出两个月就能到一个舒适无痛的程度。至于“说”其实比想象得要简单,我们觉得它难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训练环境和方式。如果你想快速的到达一个可用,能简单和人沟通的程度,就去找菲律宾人练习口语吧。他们国家英语算是官方语言,大部分人都能非常自自如且正确的使用英语,淘宝上到处都有相关的服务。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认为口音一定要标准,一定要像欧美人士那样才行。这是大大的错误,也是我们多年来英语长期学不好的根源之一。试想一下你在老家长大,怎么才能说出不带任何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大多数人去考普通话二甲恐怕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行吧?很多时候我们嘲笑别人的口音其实隐含了地域歧视,毕竟很少会有人去在意和嘲笑一个香港明星的港式普通话。做为成年人要务实一点,能沟通,能开口说哪怕有一些错误和口音也不要紧。没有谁整天有空去纠正你的口音和错误,如果真的有人愿意帮你纠正也是好事。但不要理会那些从来不开口,却还来纠正你口音的人。另外就是不要去英语角,那里都是一帮鸡同鸭讲的人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却还要装作听懂的样子。

现在我们再来回过头来说说,怎样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以后一辈子可以在使用中慢慢进步?基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用在很多地方,我们学习语言不妨也使用这种思路去训练,寻找那种能在多方面受益的训练方式。你背诵一个单词,受益的只是这个单词。你学习一个音标,受益的是这个音标在不同单词里的发音。但如果你学习一个语法知识点,以后相关的句型可以在听说读写里面用得到。语法是我们打下坚实基础绝对绕不开的一个点,它虽然枯燥,学习的性价比非常高,是坚实基础开始的第一步。比较难的是很少会有读起来不枯燥的语法书,大部分语法书是像字典一样用来查的,而不是用来读的。这里我强烈推荐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一定要读英文版)。它是100年前那个时代的超级畅销书。尽管里面有一些过时的表达,但英语语法大体的框架这一百多年以来没有怎么变过。这本语法书是按照实用的方式来写的,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枯燥,是我读过最有趣的一本语法书。其他语法书其实没啥好推荐的,内容全部大同小异,多数都是工具书性质不适合从头读到尾。

找英语学习方法你可以阅读:《人人都能用英语》. 这是个靠谱的老师写得更深层关于英语学习的指导建议,我有很多东西是从这里面学过来的。

在英语学习里面,读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一环。文字是静态的,它不需要你像写作那样思考该怎么把脑袋里面的想法构造出来。也不需要像说那样以最快,最熟悉的方式把话用嘴巴说出来。阅读时你可慢慢的,逐字逐句,推敲上下文信息。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查词典。阅读的文字是死的,它不会实时的变动,不需要追求速度,阅读时我们理解文字也没有时间的限制。

母语阅读通常在不经意间学会的,非母语阅读容易受母语影响不经意间进入到“读天书”的状态,而且还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开始卡壳看不懂的。即使我们尝试把速度慢下来,每一个生词都去查字典,阅读时还是会非常痛苦,眼前的文字依然会像天书一样难懂。很多人会误认为是生词量太多导致看不懂,而选择去背单词。枯燥无聊的背单词难以坚持,即使有些毅力强大的人,经过很长时间背诵单词,拿起一本书阅读时依然不那么顺畅。

很多人会推荐一种 n+1 式的阅读方法。n 表示你当前的英语水平,1 表示阅读的材料刚好比你当前的水平高一点点。每篇文章,每段话查的生词不能太多。因为读字典再返回来读文章,来回倒腾的次数太多会影响上下文连贯理解。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有效,也挺科学。但是我们上哪里去找适合的材料阅读呢?阅读的关键是兴趣,我们就算用母语读不感兴趣的文章也会因为枯燥而放弃。我们成年人大量的认知是固化的,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文章能刚好契合当前的英语水平,也很少会有文章是专门为非母语人士而写。为此很多人会推荐一些儿童读物,但我们有几个人还会对儿童读物有浓厚的兴趣呢?这个方法的问题很明显,找到契合你当前英语水平且又非常感兴趣的文章很难。成年人通常会对当下的新闻或者娱乐八卦感兴趣,但这一类文章阅读难度其实很高。为了便于传播,它会更契合母语水平的人去阅读。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一段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编码,传输,解码这三个过程。文字的传播也是类似的。我们脑袋里面的信息不是天然就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它需要编码成文字,然后通过书籍,报纸,互联网等信道传播。读者拿到编码后的信息,需要解码才能转换为可理解的信息。阅读本质上就是把编码好的文字利用我们的大脑解码成信息,主要关注也是解码的这个过程。

解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个单词,它通过语法规则连接成句子,句子再连接成段落,段落再组成一篇文章。但我们误认为只要读懂一段话里面的每一单词,就能读懂一个句子,一篇文章。语法规则,上下文语境这些根本无法通过查字典去解决。更难的是我们还经常会碰到俚语,专业黑话,等一些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比如下面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
The Little Prince is a novella.

下面这句话就不那么容易理解,有几个生僻词,还缺乏上下文:
I wanted to get out and walk eastward toward the park through the soft twilight, but each time I tried to go I became entangled in some wild, strident argument which pulled me back, as if with ropes, into my chair.

下面这句话如果你不是程序员就更难理解,通常这种默认为读者已经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表达被称之为知识的诅咒
You are given an array prices where prices[i] is the price of a given stock on the ith day.

我们不能孤立的去拆解一个段落,句子或单词,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拆解。这里我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读懂大部分感兴趣的英文文章。就是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对每一个段落概括中心思想,在读的同时拿纸和笔写。不要小看这个方法,它能强制让我们慢下来,停止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继续阅读。因为我们会很难意识到读得太快,也更难意识到被忽略的重要信息。当你试图写下每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时,你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推敲上下文语境,句子,生词。这种方法会降低你的阅读速度,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读得快,而是要读得懂。

如果你还想读得更深入,这里我推荐 <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 里面介绍的 critical reading 方法。他把深入阅读一篇文章分解为四个步骤,它们分别是:
Analyzing: 找到你关注的点,思考你为什么关注这个,专注在你关注的点和忽略掉那些无关紧要的点。
Interpreting: 不带上自己的偏见和立场去找到作者的假设,观点,立场。
Synthesizing: 归纳文章的整体结构,寻找文章之间每一个段落的上下文关联。
Evaluating: 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作者的主要要表达的点是什么?作者的给出的证据能支撑他的观点吗?现实是什么样的?作者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以上四个步骤依然需要建立在总结好每一个段落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并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按照这四个步骤去拆解一篇文章。你也可以用这四个步骤来分析你平常阅读的文章,仔细分析你会发现现在公众号里面的文章大部分论点都经不起推敲,他们张口就来,有很多甚至逻辑不通。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个人比较推荐经济学人。它面向全球,没有过多的本土化俚语表达,非常适合英语非母语的人仔细阅读。所有文章短小精悍,不会让你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一篇文章。经济学人的内容逻辑组织比一般的报刊杂志要严密,为了做到尽可能客观,它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编辑团队在为文章去“个性化”,使得它所有文章风格看起来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仔细去读他们得文章,你会发现里面每一个观点都有详细的证据做支撑,即使有时他们对当下一些经济形势做一些猜测也会有详实的现实证据去证明他们的猜测。

西方的教育体系里非常注重 critical thinking,我们中文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听起来是个很厉害的术语,但实际上它翻译得非常烂,驴唇不对马嘴。如果你真按照“批判”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就会变成在网上到处抬杠,人见人嫌的“钢筋”。鲜有书籍告诉你怎样的思维方式才是 critical thinking,怎样才能入门 critical thinking。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critical thinking 是尽可能的从多个维度收集信息,并验证信息真伪,在此基础上做思考和判断。为此我们可以用上面 critical reading 的方式一窥 critical thinking 的门径。下面我拿 <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 里面如何读图片的方法来展示 critical reading 的过程。

下面是我从网上随便找出来的一副可口可乐广告图片,我将以自问自答写下我从图片里读到的信息。

cola

这副图片来自哪里
可口可乐官网平面广告集。

图片有哪些内容
一男一女两个人,非常年轻,各自手里拿着一瓶可乐,他们像喝交杯酒一样在喝可乐。
男的穿白色衣服,头发很短,有络腮胡,眼睛微睁,露出半个脸庞,皮肤和可乐颜色一样。
女的穿白色衣服,手涂绿色指甲油,皮肤和可乐颜色一样,露出大半个脸庞,牙齿雪白,戴红尾耳环,长发,眼睛微睁,笑得非常开心。
右下角可口可乐 logo 是圆形,红底,白字。logo 下面写着:TASTE THE FEELING

图片里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点
图片背景被虚化,我们无法知道图片里面的背景信息。
男人和女人的肤色和他们手中的可乐颜色一样。
从女人的眉毛,睫毛,指甲,以及崭新的耳环可以得知女人是经过精心装扮的。
男人手臂上的光影,女人后背的倒影和女人的脸上光泽告诉我们这并不是正常阳光直射,不然女人头部以下应该也会有倒影。这证明拍这副照片时有额外的打光设备。
男人和女人拿的不是同一种可乐,女人手里拿的是零度可乐。
女人的靠男人戒指那边的脸颊和另一边不对称,一般人很难笑出这个样子,这证明图片后期经过了一定的处理。
可乐的瓶子是玻璃的,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可口可乐广告里面的可乐都是玻璃瓶的。

图片试图给我们传达出哪些情绪
开心(女人的笑容),惬意(男人微闭的双眼),享受(两人的表情,距离和动作)。

以上就是我从这副广告图片读出来的信息,这就是 critical reading 的过程。做为广告业的外行,我无法得知这张平面广告是否优秀。但我知道这绝不是一副随意按下快门拍出来的照片。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考究制作的,它背后做了无数的工作才呈现出最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使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去读网上的图片,视频,电商广告,可以得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额外信息。按照以上的分析思路,多去分析身边出现的图片,视频,文章,分析得多了,慢慢的你就能体会到什么是 critical thinking。

词典

词典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不管是学母语还是学一门外语,我们都需要词典做为辅助工具。我们在小学时会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奇怪的是学英语的过程中,却很少见到人手一部词典的现象。很多人时常抱怨英语很难学好,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很难用起来。这时如果你去问他们平常用什么词典,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要么沉默,要么认为词典的作用不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不好就是词典查得太少的缘故,而不是单词背得太少。我从来没有见过英语水平高,却很少用词典的人。做为 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词典英语学习的根本。学习过程中 90% 问题都可以通过查词典解决。英语常用的单词数量有好几万, 加上单词之间的搭配,你碰到问题要再多好几个数量级。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去查词典或者语法书,而不是去问老师,几乎没有人会有耐心给你解释这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

了解一些近代历史上英语学问做到好的名人,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在大量使用词典。而且每个人对词典都有独到的见解。林语堂最喜欢的词典是 flower 兄弟的 pocket oxford dictionary(搜索:我所得益的一部英文字典)。葛传椝常用的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为了研究生词他甚至自己写出来一部《英语惯用法词典》。钱钟书批注的韦氏大辞典(下文会介绍)专门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词典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工具,一本词典,就算是全新英文原版也就 200 多块人民币的样子,有些词典国内出版社引进还要更便宜。买十到二十年前的二手词典,一本可能就是十几二十块钱的样子。现在一本词典通常由由多个英语语言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编写,里面几乎每个人都对语言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进入词典的每一个条目都会有严格的审核。即使是词条编写外包 freelancer 人员也比你身边几乎所有英语老师的水平都要高。词典不用选择太新的,因为语言变化非常缓慢且微小,不会像软件版本迭代那样新的版本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面上我们随便找一本词典就相当于廉价请了一个英语专家团队来给我们做咨询。

对于出版社来说,英语词典是个利润非常丰厚的产品,全世界上亿人学英语,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使用词典,它的市场容量是巨大的。假如每个人贡献一块钱的利润,就能秒杀几乎所有畅销书的利润。在纸质词典的年代,出版社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编写出新版本的词典。市面上常见的几大词典厂商有:Oxford, The Merriam Webster, Collins, Cambridge, Longman, Macmillan. 这么多出版社,都在做同一类的产品原因是词典真的太重要了,利润也实再太高,以至于几乎大的出版社全部都在盯着这一块的利润。

英语世界的词典产品线非常丰富。有为母语人士准备的母语词典,典型的有:
The Merriam Webster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为 ESL 专门准备词典叫学习型词典(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这种词典通常使用最简单且常用的大约 3000 个单词解释词条内容。学习型词典历史非常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Oxford 才出版世界上第一部专为 ESL 服务的学习型词典。由于牛津出版社是最早的出版学习型词典的,所以后续的学习型词典都是使用 Oxford 3000 这个单词列表的词去解释词条。后面一些出版社甚至只使用 2500 个单词解释,典型的像 Macmillian 和 Longman。 由于客户对象面向全球,其他几大出版社都出版了相应的学习者词典。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手机上一个 APP 就能装上一个完整且巨大的词典。查词速度,真人发音,图片解释,不断且快速更新迭代,这些都是纸质词典无法拥有的优势。因此这些年各大词典出版社几乎停止了纸质词典的更新,唯一的例外就是 Oxford,它去年推出了第 10 版学习型词典。其他的出版商要么把词典做成了 APP 出售,或者做成在线网页供用户免费使用(有广告)。

说到词典选择的问题,我这里想讨论下现在这个年代纸质词典是否还有必要存在?电子词典由于内容可以无限延伸,很多学习型词典电子化以后试图把几乎所有的内容全都往词典里面塞。这方面的典型有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以下简称 LDOCE) 和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以下简称 OALD)。当你查一个词你会看到,音标,词性,词根,近义词,搭配,短语,词形变化,定义,例句,额外例句。这些东西有时非常有用,尤其在写作时可以做为详细参考。但每次查词时要把所有这些内容全部读完也不现实。如果这些东西全部印在纸上,根本难以想象这本词典会有多厚。纸质词典由于篇幅限制,一个词条主要只会有音标,定义,例句。这限制了它只能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你读起来也会相对没那么累。阅读纸质词典前后排在一起的词条会有一些惊喜,这也是电子词典做不到的,纸质词典独有的优势。至于查词速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才能把一个生词学习好。

其他类型的词典就是近义词,搭配,语法等一些辅助性的词典,这类词典用处不大,而且现在的电子词典里面也集成相应的近义词,搭配等功能。所以这里不过多赘述。

读词典不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有时还挺有趣的,词典的作者会有一些隐藏的彩蛋。比如下面的造纸的过程是我从 OALD8 里面查单词 process 读到的。它用造纸过程做为示例告诉我们怎样去描述一个事物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Describing a process
This diagram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paper-making./This diagram shows how paper is made.
First/First of all, logs are delivered to a paper mill, where the bark is removed and the wood is cut into small chips.
Next/Second, the wood chips are pulped, either using chemicals or in a pulping machine.
Pulping breaks dow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wood and enables/allows the natural oils to be removed.
Once/After the wood has been pulped, the pulp is bleached in order to remove impurities. /…is bleached so that impurities can be removed.
The next stage is to feed the pulp into the paper machine, where it is mixed with water and then poured onto a wire conveyor belt.
As the pulp travels along the conveyor belt, the water drains away. This causes the solid material to sink to the bottom, forming a layer of paper.
At this point the new paper is still wet, so it is passed between large heated rollers, which press out the remaining water and simultaneously dry the paper/…dry the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al stage is to wind the paper onto large rolls./Finally, the paper is wound onto large rolls.

我现在用学习型词典比较多,最喜欢,最常用的词典是 Macmillan Advance learner’s dictionary 2016(以下简称 Macmillan) 和 OALD 8 和 10。 Macmillan 这本词典是所有学习型词典里面做得最简洁易懂的一本。我们可以查一个单词分别对比下 OALD10,LDOCE6,Macmillan 2016。 下面是我查 compete 拿出来的释义:

Macmillan 2016
to try to be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 companies or people in business

OALD 10
to try to be more successful or better than somebody else who is trying to do the same as you

LDOCE6
to try to gain something and stop someone else from having it or having as much of it

可以看到,Macmillan 最简洁易懂,LDOCE 比较绕很难一下子看明白。OALD 虽然也很简单,但 compete 这个词显然也能用在公司与公司之间竞争,这条定义并没有涉及到(尽管后面的例句有涉及到)。 Macmillan 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的近义词关联词条。它与某个定义关联起来的,而不是只与单词关联。比如我查 demand 这个单词,它的动词一共有两个定义,它们分别是:

  1. to say in a very firm way that you want something
    To ask someone to give you something
    ask for
    to speak or write to someone because you want them to give you something
    request verb
    to ask for something, or to ask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in a polite or formal way
    insist on something
    to say that you must have something

  2. to say that people must have something that you consider necessary
    need verb
    if you need something, you must have it because it is necessary
    require verb
    to need someone or something

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释义有细微的差别,给出的单词也不一样。 其他我用得比较多得是 OALD8,它去年的第十版有了巨幅的改变,增加了很多额外例句和各种搭配。看样子是朝着 LDOCE 的方向在发展。我不是很喜欢去年的版本,第8版已经足够使用。牛津的词典中规中矩,权威,但有时显得有点无聊。如果你不知该决定用哪个词典,那就直接用牛津的吧,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另外我比较喜欢读的一本词典是 webster 1913,他出版于 100 多年前,现在已经没有了版权限制,GNU 还专门把它开源了。这部词典是我在网上无意中读到的一个故事看到的,词典作者非常传奇。词典里面很多古英语,大量的引用了莎士比亚文章里的句子。很多词很古老,ESL 读这部词典会很吃力。里面很多词条被解释像诗一样,非常优雅。这本词典耗费了作者整整26年的时间编写,词典作者被美国人称为现代美国英语之父。现代的词典已经找不到这种风格了,因为现代词典编写是由多人协作完成的一项大工程,缺少的是强烈的个人风格。下面我继续拿 compete 这个词来做为例子,感受下这本词典的威力:

To contend emulously; to seek or strive for the same thing, position, or reward for which another is striving; to contend in rivalry, as for a prize or in business; as, tradesmen compete with one another.
全力争取;努力的去寻找或争取和其他人也在争取的地位,报酬。为奖励或商业报酬进行竞争;比如商人和商人之间的竞争

The rival statesmen, with eyes fixed on America, were all the while competing for European alliances.
敌对的政治家们眼里盯着美国,同时互相着争取欧洲同盟的支持。

再来看下 pale 这个单词的解释:

  1. Wanting in color; not ruddy; dusky white; pallid; wan; as, a pale face; a pale red; a pale blue.
    在颜色里面不明显(wanting 是神来之笔);不红润;不亮白;病色;虚弱;如苍白的脸;谈红色;淡蓝色。

  2. Not bright or brilliant; of a faint luster or hue; dim; as, the pale light of the moon.
    不亮,不闪;淡淡的光泽;如微弱的光;微弱的月光。

以上翻译我尽力了,实再找不到中文里面更好的词去体现这本词典解释的牛逼之处。我们可以看出这部词典用一堆释义相近的词来把词条 pale 包裹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解释。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把 ruddy, dusky, pallid, wan, dim, luster 做为 pale 的近义词来看。读起来尽管非常吃力,但查一个单词能搞明白一堆单词是件性价比非常高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看 pale 在我最喜欢的 Macmillan 里面的解释:

  1. light and not bright in color

  2. a pale person has skin that is lighter than usual because they are sick, shocked, or worried

  3. less impressive or not as good as before or when compared with someone or something similar.

显然这三个解释读起来更简单,但对单词的理解深度远远不及 webster 1913。 另外我用的比较多的是林语堂写的那本中英字典。读林语堂的词典非常有趣,里面很多古词古话,在现代中文里面已经不常用,却能在林语堂的这本英中词典里面找到。有时我甚至把它当成一部中文词典在用。

比如下面是我从他的词典里读到的:

學如不及 study as if one could never learn enough;
學究, n., (contempt.) a man of limited knowledge, a type bred by the civil examinations confined to rigmarole knowledge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老學究,村學究 a village schoolmaster.
學問, n., knowledge, learning, scholarship.
知行合一 (王陽明)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 knowledge is action, action is (true) knowledge.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to say all that you know and say it without reserve;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to know one’s own strength and the enemy's is the sure way to victory;

林语堂这本词典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很多表达非常有文学性,用英文解释中文古话读起来别有趣味。不过读中英字典有个问题,就是你不能照搬里面的翻译去用到你的文章里,必须再查下英英词典才能避免一个单词用错。中英词典其实本质上也是在翻译,词典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作者英文翻译的水准。很多大名鼎鼎的中英词典追求的是大而全,而不是翻译的精准和优雅。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轻易地找到一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翻译,有时机器翻译就能做到。因此我除了林语堂的这本中英词典外,其他的中英词典很少用。尽管很多现代的词在林语堂的词典里面找不到,但它总是能时不时给我一些惊喜让我知道原来古文有一些有趣的词汇。林语堂的词典还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它没有任何政治倾向。

英中词典这里不过多介绍,它的作用不大,可以做为偶尔的参考。你如果需要,我推荐使用李北达翻译的 OALD4。它的翻译非常到位,经常用一个中文词把一句话解释清楚,但不宜过度使用。另外 OALD8 的翻译也挺不错,ios APP 自动开关中英文显示非常实用。

如何开始使用英文词典?

如果只用英中词典或者只读词典里面相关的中文释义是个巨大的损失。但要适应使用英文词典,一开始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个稍微痛苦的适应过程。读词典慢也会影响我们阅读速度。每个学习型词典用来解释的单词范围只有 3000 个,里面很少会有你不认识的生词。你要做的是找一本你喜欢的学习型词典开始上手读起来,有时候即使偶尔碰到那么几个不认识的生词也无关紧要。这里我推荐大家去仔细查词典阅读下单词列表的定义和例句(葛传椝老先生推荐的做法),一个一个读,每天读三个。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适应读英文词典,不再会感到痛苦。

a, about, above, across, act, after, against, all, along, and, any, appear, arrange, as, at, be, back, before, behind, below, between, beyond, break, bring, but, by, can, carry, catch, charge, come, cover, cut, die, do, down, drive, drop, due, enter, ever, fall, feel, figure, fill, find, follow, foot, for, from, get, give, go, good, hand, have, hear, high, hold, home, if, in, it, keep, lead, let, life, like, line, little, live, look, lose, low, make, man, matter, may, move, must, nice, no, not, now, of, off, on, one, only, often, or, order, out, over, pass, play, point, poor, put, raise, rather, reach, read, return, right, rise, round, run, save, say, see, send, serve, set, settle, shall, sit, so, some, spare, speak, stand, strike, such, take, tell, that, the, then, there, this, through, time, to, treat, turn, under, up, use, walk, want, way, wall, what, when, where, why, will, with, without, word, work, world, write, yet.

对于单词的态度,我们不妨像葛传椝那样,把经常用到的单词搞懂搞透,即使它看起来很简单,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不常用,生僻的单词上。用林语堂的话来说,学习生词像交朋友一样,熟悉的朋友经常来往,不熟悉的朋友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维护关系。在词典里读常用单词词条是件性价比非常高的事情,它既能提升我们口头表达,还能让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这种常用小词需要你非常仔细阅读词典才能体会到各个释义之间的细微差别。随着你读词典越多,你对单词的感觉也会越好,学习一个生词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里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学会查词典,学会读词典,英语学习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交给时间去慢慢练习,打磨。

写作

写作是听、说、读、写这四项里面最难的一项。写作的上限很高,可以高到传世作家这种级别,写作的下限也不低,要把一句话写得没有语法错误,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 ESL 来说也很难。但好在我们可以慢慢修改自己的文章,把它雕琢到我们想要的样子。

在我个人有限的经验里,写作最难的是开始。即使用母语写作,万事开头难的程度一点儿也没有减少。我很少会一气呵成把一篇文章写好,很多时候脑袋里面思绪万千,每当我试图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时就会很“挣扎”。这个“挣扎”的过程是不分中英文的。为了降低”开头难“,我找到的方法是 freewriting。例如现在有很多不写即焚的软件,强迫你一旦开始写下第一个字,就要不停的一直写下去,否则你前面写下来的文字就会被销毁。而我的方法更简单,就是拿纸和笔写。一旦适应书写,英文字符乱涂乱划的感觉比中文方块字要更加容易。在遇到词汇匮乏,或不知该怎么用英文表达时,为了保持写作时的顺畅感,我通常会写一些错误的句子(Chinglish)或者中文词汇做为填充,并画上一个标记提醒后续修改时需要重点关注这一块的文字。在这个阶段我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脑袋里面的想法用任意,凌乱,无序,错误,的方式表述出来。

在一开始为了能快速写出一个句子,减少不知该怎么表达的困境,我就从语法书上模仿句子。语法书上的句型应用范围广且通用,一旦熟悉句型可以在很多地方应用。比如我在语法书上看到一个句子:

It bothered her that Alice wasn’t interested in going out.
根据这个句子的句型,我们可以模仿出以下句子:
It bothered me that Bob was too late in our meeting.
It annoyed me that my neighbor was decorating his house yesterday.
It worried me that I might have been unemployed.

Freewriting 说直白一点就是“瞎写”,用最快的方式完成初稿。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瞎写的东西修改成正确,通顺,且别人能够理解的文章。对于怎么写好一篇文章我曾经试图去寻找提升写作的中文书籍,但始终没有在中文领域找到相关书籍。而英文世界写作相关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这其中还有很多名著,如 <the element of style> 。但做为 ESL 去读这些名著会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地方应用书上的理论,因为它们大多数都是为母语人士而写的。 这类名著不适合一个 ESL 一开始训练写作时使用。我们一开始追求的并不是文风简洁和优雅,而是要怎么把文章写得没有拼写,语法错误,怎么才能让别人读得懂。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的书籍是像学校的教材一样,手把手教我们写好一篇文章。

这里我推荐 <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 这本书是美国大本科的课程教材,里面有很多特地给 ESL 的建议,它已经出版到了第 14 版。这本书把写作这件事情从头到尾讲得非常透彻,书里面主要关注的点是怎样写议论文,学术论文。从怎么样读,怎们样写,怎么改,再到怎样组织证据和逻辑链,用词和语法需要关注点,几乎所有你能想到在写作方面的技巧都能在这本书上找到。仔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写作这件事情要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很多事情都是有章可依的。读完这本书后,我为自己的写作开发出一套固定的流程。尽管这并没有显著降低写作这件事情的难度,但至少有一套规范的流程慢慢的把一篇文章改好。这套流程如下:

  1. Freewriting,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这个过程的难度。无论是瞎写还是模仿句子还是写在纸上,首先要把初稿尽快写出来,不要在意任何错误和逻辑混乱。
  2. 读草稿,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添加更多信息,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完全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在意任何错误和逻辑混乱。
  3. 休息至少半小时以上,清空脑子,再继续读草稿,关注上下文逻辑,组织好段落先后次序,调整文章的整体逻辑框架。
  4. 调整句子,把不通顺,有错误,没有完整表达的句子删掉或者重写。
  5. 关注用词,去查词典确认有疑惑的单词是否用对。
  6. 朗读修改好的文章,并随时修改错误。
  7. 远离文稿,休息一个晚上,等脑子清空后第二天继续朗读文章。这时会发现一些新的错误并修改。

以上的过程类似建房子,从把想法变成文字的 freewriting 开始(准备原材料),设计好逻辑框架(建框架),调整段落(调整框架),调整句子(砌墙),找到合适的单词(刷墙),通过朗读提升语言的韵律(精装修)。大致的过程就是从粗到细。如果你改文章没有章法,看到哪里改哪里,容易遇到改了前面后面就不对,改了后面前面就不对的困境。

这套流程能帮助我们写出一篇没有大问题的文章,但依然有一些局限性,就是自己改自己的文章很难检查出一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即使有意识的间隔一段时间再修改)。在没把文章发出来前,很多细微的错误很难凭着自己的感觉找到。即使一篇文章改过很多次,一旦发给别人读还是能发现里面不少问题。好在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礼物,就是“人工智能 (以下简称 AI)”。AI 能帮我们检查句子是否正确。但我们不能过于依赖 AI,它也不是 100% 正确,它需要我们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去确认 AI 给出的建议是否正确。我的做法是把 AI 当成一个和我吵架的人,当软件检测出我文章里面的错误,我要去弄清楚它为什么出错,通过去查词典和语法书确定怎样才是对的。不依赖 AI 还有个好处,就是一些看起来很难的能力我可以慢慢的锻炼。比如“拼写”这个能力,打开软件的拼写检查很简单,只要点几下就行。但要找到拼写有问题的单词就不那么容易。我们可以先关闭软件的拼写检查,等我们自己找不到错误后再打开,再来决定是否接受软件给的拼写建议。现在很多 AI 软件几乎都是免费的,像 grammarly 免费的部分就已经足够我们使用。这相当于我们可以免费找到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英语老师来帮我们改作文。

对于 AI 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不要有“既然 AI 已经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功夫学习英语”的心态。这里我特别推荐从柯洁那里得到的启发,做为人类顶级棋手的他,在体会过无任何希望赢过 AI 的绝境后,干脆老老实实放弃,直接和 AI 进行合作,学习 AI 的棋艺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以同样的心态去使用 grammarly,从 AI 那里学习。修改文章时知道哪个地方出错很难(这是 AI 擅长的),知道错误后再去改进要相对容易很多。因此我把 AI 语法检查加入到我自己的写作流水线里做为最后一道检查关卡。流程化写作后,你修改文章的能力会逐渐提高,慢慢的你就会学到一项非常特别的能力,再烂的文章也能改得像那么回事。经常修改文章同时能提升对我们文字的敏感度,知道什么文章写得好,什么文章写得不好。

查字典检查确认单词是否用对也很简单,比如我在之前构造了一个这样的句子:
It worried me that I might have taken unemployed.
这是一个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但读了几遍后发现有点不太对劲,take 不能和 unemployed 搭配。通过查单词 unemployed 我得得到如下两个例句:
About 8.4 million people are unemploy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Up to 60% of the unemployed were women.
这时我们就能知道,unemployed 应该和 be 动词搭配,所以上面那个句子最终改成如下:
It worried me that I might have been unemployed.

也许你会认为改一篇文章这么麻烦,好像没什么必要。为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作家,看他们是怎么写作的,这里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关于何伟的写作课,里面关有于何伟改稿的细节:

我们还在惊叹这么细致规整的分类时,他又说我也会给我写的每一稿认真归档。通常一篇文章我会写很多稿,比如这个埃及人,我就写了52稿。说着他打开一级一级的文件夹,一共点开九层,给我们展示他写的52稿(啊,大师也是搬砖人啊。传说中一字一刀的稿费,也是血泪赚来的。)每一稿都会开一个新的 file,进行细致的改动。

对于何伟这样的顶级非虚构类作家,一篇文章需要改 52 稿,做为 ESL 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抱怨改文章麻烦呢?我大致计算了一下,按照我的这一套流程下来,一篇文章顶多改十几二十遍的样子,比 52 稿这个工作量不知道要小多少。况且他所说的 52 稿并不是改,而是重新写,他这里面的工作量大到难以想象(一字一刀的稿费并不是那么好挣的)。

再来说说关于文风(style)的训练,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光用语言来描述什么是 style 就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这里我借用书籍 <buiding great sentences> 里面的话来说说什么是 style:

Style is a very simple manner, it is all rhythm. Once you get that, you can’t use the wrong word.

这句话读下来的体会是:说了等于没说,没有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该如何去训练 style。 style 不是一两天就能训练好,需要长时间大量的写慢慢累积才行。 我们可以按照 <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里面告诉我们怎么写一个好句子的方法去训练文风。比如下面这个句子是我按照这本书里面介绍的方式来写的:

Simple is better than everything, it's easy to make, easy to find error, easy to be understood by readers.

从句子的内核部分 Simple is better than everything 开始。然后慢慢的添加更多的描述部分,让一个句子的细节慢慢丰富起来。这种方法比单纯的写一个短句子实际上要更容易。这就是 <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所说的长句比短句构造要更容易,也更易于理解。这种方法也很容易学习,我现在甚至把它用在了中文写作里面。细心观察你们可以发现,我这几篇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里句子都很长,它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去构造的。这里我再次用中文示范如何构造出一个长句子,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开始:

张大锤小时候调皮捣蛋。

然后慢慢的丰富细节:

张大锤小时候调皮捣蛋,逃学去网吧,独自下河游泳,经常丢三落四,上课时脑袋一直望向窗外,专注写作业很少会持续半小时以上,经常东奔西跑,喜欢打断人家说话,因此他被怀疑患有 ADHD。

上面的句子从一个引子开始,然后慢慢的丰富细节,最后写上一句总结性的描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长句都应该这么写。还有许多其他的构造方法,写作的过程不是像机器一样有一套模式化的流程区去构造每一个句子,而是脑袋里面的思想像溪水一样慢慢悠悠没有任何形状地流出。具体更多长句的构造方法,请阅读 <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对于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最容易最简单的训练方式是写日记,它最不容易出现“卡壳”的情况。找个没人的角落忠实的记录昨天或者当下之前发生的事情。你永远也不会发愁没东西可写,你不公开,也不会有人来 diss 你说你写得很烂,或者有语法错误,从而导致你有心理压力不再继续写下去。可能唯一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不小心容易写得太多,没有时间去修改自己的草稿。

朗读

这篇文章本来没有太多必要去写,因为另一篇文章已经说得足够好。这里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通过朗读练习的体会,以及我学习英语最简单且有效的练习方法。

为了练习我试过非常多的方法,我曾经尝试过背单词,大量阅读,找菲律宾外教,学习语法,学习发音,练习写作等方法。朗读是我能够找到最有效最简单的训练方法。

我不只在一个地方听到用朗读的方式去改文章,也不只在一个地方听到提升写作能力最好的方式是朗读。很多作家都会把写好的文稿多次朗读,可以让文章读起来更通顺,找到错误更加方便。朗读是我找到的一种能够兼顾听说读写,语法,单词,拼写,发音,音标,等所有需要练习的技能。你读一个句子它会有主谓宾,单词会有词性,词形变化,拼写,搭配。这些细微的东西都能通过朗读学习到。还有就是我们感受得到,但说不清楚的语感也能通过朗读提升。有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一个句子是错的,或者两个单词搭配不对,这种感觉很奇妙。朗读同一个作者的文字多了以后,自己写的文章也会自动的去模仿他的风格。所以找一些你喜欢的作者和他们写的材料做为朗读是也很重要的。我比较喜欢的是菲茨杰拉德的 <the great gastby>. 我写的文章里大量引用这本书里面的句子,因为朗读多了后,我能毫不费力的信手拈来做为举例。

如何朗读?

我们从下面这两个句子开始:
I’m going to make a list of all the things I’ve got to get. A massage and a wave, and a collar for the dog, and one of those cute little ashtrays where you touch a spring, and a wreath with a black silk bow for mother’s grave that’ll last all summer.
我要做一个列表列出所有要做的事情。包括按摩,烫发,给小狗买项圈,买一个带弹簧的烟灰缸,和一个给我妈用来上坟的带黑色丝巾可以用上一个整个夏天的花圈。

首先查词典搞定所有不认识的单词,对于不知道如何发音的单词标注好音标(难学的音标就是这么学会的)。然后理解句子,如果实再理解不了可以查看译文。如果你找到的材料没有对应的翻译,可以借助 deepl 或其他在线翻译工具帮助理解。现在这些人工智能的翻译已经足够好到不需要我们用去请教别人。然后开始朗读,如果你找到的文本有语音,你可以跟着语音读。读的次数多了以后,你的脑袋会自动的把这两个句子拆成如下的部分:
I’m going to
make
a list of all the things
I’ve got to get
A massage
and
a wave
and
a collar for the dog
and
one of those cute little ashtrays where you touch a spring
and
a wreath with a black silk bow for mother’s grave that’ll last all summer

假设你已经读了很多遍,可以熟悉到可以背诵的程度,我们再来关注一些细节部分。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个句子写得非常对称。A massage and a wave 对称,接下来后面三个子句也非常对称,它们都有一个连接词做为连接:
a collar for the dog //for 做为连接
one of those cute little ashtrays where you touch a spring //where 做为连接
a wreath with a black silk bow for mother’s grave that’ll last all summer //with 和 that 做为连接

这个句子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需要体现出生活里面事情的琐碎程度。如果我们只写 todo list 上面的代办事项,写得干巴巴一点,那么这个句子可以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A massage, a wave, a collar, a ashtrays and a wreath.
这样放在文章里就少了很多韵味,变得更像工作的待办事项,而不是生活里面琐碎的杂事。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 todo list 里面的事情排列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这些信息如果只读一遍的话很难发现,多次朗读,当你试图背诵下来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关注到这些细节。这些拆解能够提升你的理解,写作,以及口语能力。

背诵是朗读次数多了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你试图去背诵一个句子你必须要朗读,这时朗读效果会更加好。背诵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只要适应了,后面就不会觉得很难。背诵有一些小的技巧可以使用,就是不要试图一次性去背一整个段落,而是一句接一句背,去找到上下文对应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会相对轻松。需要注意的是,背诵前必须要把原文内容理解清楚,否则死背花费的时间会更多而且非常容易感到乏味和无聊。每天背诵的材料不用太多,一个小段落即可。不用在意背了就忘,不要去试图追求把文章刻进脑袋终身不忘。背过就行,后面再找时间复习一下即可。

到此我英语学习经验这个系列的文章算是结束了,我算是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用简单有效的练习方式让自己不断进步,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时间慢慢去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