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婚姻困境。
之前说日本的底层代际传承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非正式社员,到处打零工的问题,让生活陷入穷忙状态。而收入的不稳定会让婚姻问题进一步恶化。
日本社会存在一种默认传统观念,女性有朝一日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靠自己工作获取收入是无法生存的。即使到现在女性职场就业率很高的情况下这种观念依然很盛行。
但现实就是泡沫经济的这三十年日本用整整一代人的扛鼎了通缩经济。如果不是正社员,单靠男性一个人收入无法抚养家庭。团块世代(1950婴儿潮出生的人)成为日本人的理想模式。这一代人找工作不用四处碰壁,轻轻松松可以就业和结婚。但社会经济状况已经变了,人的意识并没有随之改变。
日本的男性对“传宗接代”的愿望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数希望找年轻的。
从女性方面来说,“结婚当然要找个高收入的”,在“女性需要回归家庭”这一传统观念下,对男方的收入要求就会更加严苛。另外,在30多岁将近4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当中,“生孩子”的意识同样非常强烈。考虑到女性生育年龄这个实际问题,女性往往对结婚往往更加迫切。
而那些非“正式社员”,四处打零工的男性压根就不会参与“婚活”这类相亲活动。那些工作稳定的正社员男性,很年轻就会有配偶并“英年早婚”。这样去参加这类婚活的男性会非常少。“婚活”最终演变成女性积极装备自己,参加化妆、健身或沟通等课程;对外积极相亲,参加约会。最后大部分都是女性参加“婚活”,去竞争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男性。
对于团块时代(1950年婴儿潮)出生的上一辈来说,有点难以理解自己的儿女结婚为什么这么难。造成两代人之间相互难以理解。
那么,不结婚行不行? 可能还真不行。如果是正社员还好说(正社员大多没有结婚难问题),四处打临工的派遣工会面临年龄大找不到工作,养老金交不够退休领不到养老金的问题,父母年级大需要养老照顾。
这里可以看出,婚姻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生活风险的手段。如果一方收入断了,另一方可以顶上,那怕日子过俭朴点,但终究得以维持。如果不结婚,收入断了,就要面临一个人负担年迈的父母和自己老后退休的问题。
日本“家里蹲”一族由来已久,这些人通常都是未婚状态。这些人在40岁以前和父母居住能明显降低生活开支,甚至可以不工作。但过了40岁后就会遭遇到 70/40 问题。即父母70岁,自己40岁。这个年纪自己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如果不是正社员,再进入正社员行列会非常困难。即使父母有养老金可以啃老,但父母走后该怎么办呢?
日本普通人的生活的分水岭就从年轻时是否能当上正社员开始。如果不能做到正社员,就要四处打零工,面临婚姻困境,中年失业危机,老年拿不到退休金的 hard 人生模式。